养老专题片《全球养老调查》第五集 让记忆跟上遗忘的脚步
日期: 2015-11-02 点击次数:2648
2015-10-10上海电视台
在前几期《全球养老调查》中,我们都提到了失智老人的护理。今天我们就专门关注这个生活在我们中间、可是已经把自己遗忘的群体。
《依然爱丽丝》,是去年上映的一部美国电影。女主角爱丽丝是哈佛大学教授,却在50岁那年被诊断出患有阿尔茨海默症,也就是我们俗称的老年痴呆症。影片中,这种至今尚未找到病因的疾病,把爱丽丝从一位聪慧的语言学博士,变成了记不起女儿名字、想不起丈夫长相、甚至忘了自己是谁的人。
什么是阿尔茨海默症
阿尔茨海默症病人在逐渐失去思维的同时,不仅会失去与世界的连结,也许迟早也会失去他人的尊重和亲人的耐心。这种病无法预测、无法根治,它可能降临到我们每个人的头上。
阿尔茨海默症是由于海马神经细胞的一个退行性的改变,导致记忆能力、认知能力的下降。不仅会导致患者本人生活质量的大幅度下降,也给他的家庭乃至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
一般来说,阿尔茨海默症的发病率与年龄有关。在我国65岁以上人群中,发病率为4%到6%,而到了80岁以上,发病率直线上升到25%以上,也就是说,每4个老人中,就有一个阿尔茨海默症患者。上海目前阿尔茨海默症患者已经超过25万,并且以每年1万人的速度增加。
对于失智老人的家人和朋友来说,最大的痛苦莫过于看着那么熟悉的人渐行渐远,直至面目全非。
虽然至今还没找到治愈的方法,但科学研究表明,药物治疗加上精心护理,可以延缓病情的发展。不过,长期以来,对于阿尔茨海默症病人,更多的是倚重药物治疗,而非日常护理。
各国实践做法
专业的失智老人照料机构,最早于上世纪80年代出现在瑞典。而上世纪70年代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日本,随着2000年长期护理保险的推出,老年人的支付能力大大提高,养老产业随之迅速发展,护理水平也越来越高。
日本老人挑选兴趣活动
近年来,日本许多养老机构都把针对失智老人的照护,作为护理攻关的重点,因为这一特殊人群的增长速度十分迅速,截至2012年,日本的失智老人已达462万,到2025年将超过700万人。
这栋隐藏在居民区里的小楼属于日医集团,其中有三层属于失智老人之家。每层9位,一共住着27位失智老人。目前,还有10位老人在排队等候入住。
在这里,三位老人配备一位介护员。但他们的职责不是代劳和照料,而是看护和引导。
失智症的一大特征就是大脑机能的退化,因此,锻炼大脑的活动显得尤为重要。在这个失智老人之家,每天至少要安排老人们参加120分钟的创造活动,由动手到动脑,做做手工、写写画画,多种内容,全由老人按照自己的兴趣挑选。
德国
“个人传记”护理法
由于发病机理复杂,每个失智老人的症状都不相同,因此刺激他大脑机能的兴奋点就不尽相同。随着科学研究的深入,有针对性的个性化护理手法,开始在一些养老机构运用。
这家位于德国马格德堡的维塔纳斯失智老人护理中心,住着120多位失智老人。从硬件设计上,这家专业机构就充分考虑了人性化、个性化的需求。
比如养老院的墙纸都是用的暖色调,墙上挂的画都色彩明亮。
而失智症老人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比较健忘,经常忘记自己房门在哪里,他们就做了一个非常精心的设计。像其中一位老人最喜欢家里的一只小狗,他的门口就挂着一只绒毛玩具小狗,这样子老人每次回去时候就知道自己的家在哪里了。
为了给老人营造家的感觉,每一间房间都是独一无二的,在她们入住前,工作人员会去老人的家中测量房间,和老人一同决定带哪些家具来,这就意味着,养老院里家具、花草的布置都和老人自己家中可以很接近。
在整个养老院,老人们按照不同的照护方式被安排在不同的区域。
二楼,是专门运用 “个人传记”心理治疗法来护理的区域,一共住着33位老人。这种心理疗法由德国的埃文•伯姆教授提出,在他看来,失智老人希望自己仍然是有用的,需要获得更多的认可和自信。而要做到这一点,最重要的就是要为每一位老人建立独特的个人传记。
每位老人在入院时,院方都会通过与老人及其家属的沟通,获得老人的过往生活经历、生活习惯、兴趣爱好等大量信息。有了这些背景资料,护理人员就能制订出个性化的护理方案。
“比如有一位老太太,她过去是教德语和数学的。她来我们这儿的时候总是吵着想回家,我们通过一定的方法了解到她的记忆停留在18岁的学习时期,就让她做数学题、听写等,然后她每天都会做这些,后来她呆在这里就感觉像在家里一样了。”
丹麦
精心护理 友善环境
对于暴躁型的失智老人,该用怎样的特殊护理呢?丹麦的玛丽养老院,以护理重度失智老人见长。在这家养老院的90位老人中,有17%为暴躁型失智老人。由于丹麦法律规定不能限制人身自由,因此即便是暴躁型失智老人,也不能把他们一锁了之,强制限制他们的行动自由。那么,如何来保证他们的安全呢?
养老院在设计上花了一番心思。大门开关,设置在老人注意不到的地方,而老人活动区域内另一扇活动的大门,被巧妙地装饰起来,老人即使经过也不会走出这扇门。
这些精心的设计,都是在不违背老人意愿的前提下,给他们创造一个安全、友善的环境。而失去安全感,正是很多失智老人之所以会暴躁不安的原因。为了安抚他们急躁易怒的情绪,玛丽养老院的护理人员还运用了不少道具,比如各种毛绒玩具。据研究表明,失智老人最后只会感知到动物或玩偶,
寻常的下午茶时光,护理人员也会使用一些小"伎俩",举杯、干杯、喝咖啡,护理员的每一个动作,老人都会模仿后再做一遍。虽然是一些小举动,却是帮助老人尽量融入集体,恢复正常的生活。
目前看来,这种精心细致的护理手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不少靠药物来控制情绪的失智老人,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护理后,用药量减少了三分之一。
荷兰旧物博物馆
场景还原 驱走孤独
失智老人往往反而记得住遥远的往事,用他们年轻时代常用的生活道具、比如餐具来调动他们的记忆非常有效。
在荷兰鹿特丹市附近的这家生命公寓地下一层,有一个失智老人寻回记忆的宝库,旧物博物馆。
旧物博物馆按照老人的日常生活场景,分成客厅、厨房、卧室、工具间等多个主题区域,每个区域都摆满了从全国各地搜集来的各种旧时的物品。从精致的陶瓷摆设,到复古的铁制罐头,每一个物品都花尽了心思。
一些患有严重失智症的老人,一旦进了博物馆后就恢复了活力,有人甚至会流泪。人们会一起随着音乐跳舞,一边哭一边跳,大家就这样聚在一起。
博物馆的设计者说,失智老人很容易封闭自己,无法认知周围的新事物,但对过去的记忆却印象深刻,这便是他们与外界沟通的最好媒介。
熟悉的物件能驱走老人内心的孤独,让他们感到亲切、自尊和快乐旧物博物馆按照老人的日常生活场景,分成客厅、厨房、卧室、工具间等多个主题区域,每个区域都摆满了从全国各地搜集来的各种旧时的物品。
荷兰“失智村”让老人相信自己与正常人无异
为失智老人建造“失智村”,我们拜访了位于里瓦斯的一个村,这里共有180名住户,其中近三分之一是失智老人。这里没有高墙护栏,整个环境被设计成完全开放的空间。
老人的家属随时可以造访,老人被送到这里时,养老院会专门安排一个多学科的专家组,包括医生、护士、心理咨询师、理疗师在内,一同与家属商议,制定护理计划。护理人员每天会记录下老人的状况或出现的问题,每半年与家属沟通一次,不断更新护理计划。
尊重和平等,是这个社区在护理失智老人时,最注重的理念。在他们看来,只有让老人相信自己与正常人无异,他们的病症才能得到最好的缓解。事实上,如果没有胸前的铭牌,我们根本分辨不出在这里走动的哪些是老人家属,哪些是工作人员。
“我们穿着自己的衣服,因为是住在这里的老人邀请我们来的。如果我们穿白色的统一工作服,会让他们联想到医院。这里不是医院,而是他们的家,所以我们会适应他们的习惯。”
与别的养老院不同,这里失智老人护理专区的每个楼层都分为两个单元,每个单元里住着8位老人,老人们有自己独立的房间,并共享客厅,供休息、用餐。
这种单元式安排,既保持了环境的安静,又能让老人找到归属感,同时也方便了护理人员照看每一位老人。
正因为如此,在这里我们看到的很多失智老人和正常老人几乎没什么分别,这也许就是护理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
中国现状
遗憾的是,像我们探访的这类专业的失智老人护理机构,在国内还十分少见。在上海,目前也只有市第三福利院一家设有失智老人护理中心。
因为相对一般的护理,失智老人的护理成本要高昂很多:需要24小时的看护,护理人员与老人的比例甚至要达到1.5:1,也就是每位失智老人需要1.5个护理员。同时,对护理人员的要求也更高,因此很多养老机构无力涉足。
对养老机构来说,对一个失智老人的护理一年估计要六万到七万的成本。
家里如果有一位失智老人,经济负担不小。每月的药费至少在1000元,严重的达到2000元以上,而护理的成本更高。
因此,完善现有的养老保障体系,在基本养老金之外设立专门的护理保险,亟须早日提到议事日程上来。
来源:看看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