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文章中心>老龄研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国特色道路的基本内涵和总体布局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国特色道路的基本内涵和总体布局

日期: 2020-09-29 点击次数:2212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应对人口老龄化,将老龄事业发展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不断推进老龄工作的理论、制度和实践创新,取得了历史性成就,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道路,为那些“未富先老”的发展中国家破解“先老难富”的世界性难题提供了中国方案。

一、新时代我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取得的历史性成就

(一)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老龄工作重要论述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提供了根本指引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群众热切关心、理论亟待回答、工作亟需破解的重大老龄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了内涵丰富、体系完整、逻辑严密的理论体系。其核心内容可以概括为一个战略、两个事关、三个积极、四个转变、五个着力。一个战略,即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确定为国家的一项长期性战略任务。在工作定位上,提出“两个事关”:有效应对人口老龄化,事关国家发展全局,事关亿万百姓福祉。在工作方针和原则上,提出“三个结合”:坚持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全民行动相结合,坚持应对人口老龄化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坚持满足老年人需求和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相结合。在工作思路上,提出“四个转变”:适应时代要求创新思路,推动老龄工作向主动应对转变,向统筹协调转变,向加强人们全生命周期养老准备转变,向同时注重老年人物质文化需求、全面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转变。在工作重点上,提出“五个着力”:着力增强全社会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思想观念,着力完善老龄政策制度,着力发展养老服务业和老龄产业,着力发挥老年人积极作用,着力健全老龄工作体制机制。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老龄工作的重要论述,科学回答了新时代人口老龄化问题怎么看、老龄工作怎么办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老龄工作实践相结合的最新成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老龄工作最重大、最根本的成果,为新时代夺取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新胜利提供了基本遵循和根本指引。

(二)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物质基础进一步夯实,我国由“未富先老”步入“边富边老”阶段

中国人口老龄化来势迅猛,但经济发展更为迅速。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牢牢把握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转方式、调结构、稳增长、促改革,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国内生产总值从54万亿元增长到近100万亿元,再创历史新高,稳居世界第二,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以更长远的历史视野来审视“富”与“老”的矛盾关系,我国“未富先老”的国情得到根本改变。2000年我国进入老龄社会时,人均GDP为5412.5元人民币,约合873.29美元,在世界排第117位,当时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比重为10%,在世界排名64位,人口老龄化与经济发展协调指数超过50。综合这些指标看,我国当时属于比较典型的“未富先老”国家。此后,我国人口老龄化以略快于世界平均水平的速度发展,人均GDP则以数倍于世界平均水平的速度增长,人口老龄化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性逐步得到改善。到2019年底,我国人均GDP已达到7万元人民币,约合1万美元,在世界排名跃升到第72位,60岁以上老年人口比重为18.1%,在世界排名57位,人口老龄化与经济发展协调指数则下降到30左右。这些指标显示,我国已进入“边富边老”国家行列。

(三)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顶层设计不断完善,重大政策制度逐步定型

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五中全会,党的十九大,十九届三中、四中全会对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快建设社会养老保障和服务体系、发展老龄事业和产业等提出了明确要求。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长期规划》,对我国近期至2022年、中期至2035年、远期至2050年应对人口老龄化各项工作作出系统部署。《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设“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专章。2017年,《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三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的通知》(国发〔2017〕13号)发布。全国人大先后三次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明确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上升为国家长期战略任务。

许多惠及当前、利益长远的重大政策制度建设取得新进展。出台改革和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总体方案,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实现城乡统一,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顺利推进,企业年金、职业年金和商业养老保险制度加快建立。作出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研究渐进式延迟退休方案等重大决策。出台《国务院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国发〔2019〕13号)、《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意见》,统一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加快试点推进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基本实现大病保险制度全覆盖。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促进健康服务业、推进医养结合、发展康复辅具产业、加强老年宜居环境建设、实施老年人照顾服务等政策密集出台。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四梁八柱”性质的政策法规体系框架基本确立,顶层设计更加健全,发展蓝图已经绘就。

(四)各类保障和服务水平不断提升,老年人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提高

社会保障水平稳步提升。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老年民生保障领域得到全面彰显。全民参保计划加快实施,建立起了世界上最大的基本养老、基本医疗保障安全网。截至2019年底,基本养老保险覆盖9.67亿人,比2012年增长1.8亿人;基本医疗保险覆盖13.5亿人,全民医保基本实现。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港澳台除外)全部建立高龄津贴制度、经济困难老年人服务补贴制度和失能老年人护理补贴制度,共有3579.1万老年人享受补贴。兼顾各类群体的待遇确定和正常调整机制不断完善,保证老年群体公平享有社会保障待遇和分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2016年开始同步调整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养老金。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连年递增,月人均养老金从2012年的1686元提高到2019年的2900多元,年均增长率超过8%,超过GDP增长速度。职工医保和城乡居民医保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统筹基金支付比例分别达到80%以上和70%左右。老年人看病就医负担明显减轻,成为全民医保成果的主要受益群体。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7.3岁,超过世界平均水平13岁。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制度全面实施,集中供养应养尽养,贫困老年人实现应保尽保、应救尽救。老年人基本生存类消费占比下降,发展享受型消费支出增长明显。老年人家庭恩格尔系数已经接近富裕水平。

健康和养老服务有效供给显著增加。健康老龄化纳入健康中国战略。老年人慢性病防控工作得到加强,家庭医生签约制度将老年人纳入重点服务对象,老年健康与医养结合服务列入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专业康复护理机构不断增加,智慧健康养老、安宁疗护试点稳步推进。截至2019年底,设有老年医学科的二级及以上综合性医院占比达到24%,在91个市(区)开展安宁疗护试点工作,65岁以上老年人的健康管理率达到67.6%。养老服务供给总量增加,质量提升。截至2019年底,全国养老机构和设施总数为19.6万个,各类养老床位761.4万张,比2012年增加380万张,增长了一倍;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床位30张,比2012年增加8张,增长36%。实施了养老院服务质量建设专项行动,共整治42.2万处服务隐患。养老服务供给结构优化,护理型床位占比达到48%,全国养老服务机构中民办养老机构的数量占54.6%,首次超过公办养老机构占比。医养结合深入发展,截至2019年底,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两证齐全的医养结合机构达到4795家,其中71%纳入医保定点,建立医养签约合作关系5.64万对。

老年教育文化事业实现新发展。国务院颁布首个老年教育发展专项规划。各级各类院校发展老年教育的态势初步形成。全国已有各级各类老年大学(学校)近6万所,在校学员约670万人。各级各类公共文化设施基本实现了免费向老年人开放。老年文化、体育活动广泛开展,老年人成为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的主力军,展现了新时代老年人的精神风貌。

(五)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社会氛围形成,养老孝老敬老社会环境持续优化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社会氛围更加浓厚。人口老龄化国情教育广泛开展,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逐步成为社会共识。老年人对于社会参与更加积极,全国老年志愿者注册人数达到1608万人,在社会治安、公益慈善、移风易俗、民事调解、文教卫生、全民健身等领域作出了新贡献。尊老敬老教育内容融入中小学相关课程标准,纳入青年学生行为规范。“敬老月”“全国敬老爱老助老模范”“敬老文明号”等评选表彰活动持续开展。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港澳台除外)都出台了优待老年人政策,多地在政策层面实现了“同城同待遇”。

老年人的居住环境逐步改善。涉老设施规划建设标准体系不断完善,老年人家庭无障碍设施改造和老旧建筑加装电梯得到扶持,老年友好城市、老年宜居社区建设在一些城市(区)试点,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实施。符合条件的农村老年人住房救助对象被优先纳入当地农村危房改造计划,对符合城镇住房救助条件的老年人优先配租公共租赁住房或发放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租赁补助,切实保障了困难老年人的基本住房安全需求。老年人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成年人监护等内容被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2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完成《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配套地方性法规修订工作。电话维权热线、网络和新媒体维权平台、法律援助受理点、社区法律援助室等阵地不断扩大,在线咨询、司法调解、法律援助等服务更加完善。截至2017年底,全国老年法律援助中心已发展到2.0万个,老年维权协调组织发展到6.4万个。

总体来看,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面对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保障亿万老年人民生的双重压力,党中央、国务院紧紧抓住发展这一解决老龄问题的关键,始终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势头,为应对老龄化奠定了坚实物质基础。同时,作出了一系列加强老龄工作、发展老龄事业的重大决策部署,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顶层设计逐步完善,重大政策制度实现定型、可持续发展,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老年人社会保障和服务安全网织密筑牢,养老孝老敬老的社会环境不断优化。在“未富先老”的国情下,有效应对“先老难富”的发展难题,跨入了“边富边老”的新阶段,有力保障了占世界五分之一老年人口的生存权和发展权,广大老年人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明显增强。

进入新时代,我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取得的历史性成就,老龄事业发生的历史性变革,成为我国社会事业发展的一个突出亮点,我国人权保障事业进步的一个有力印证,我们党执政为民、改善民生的一个鲜明展示,为世界上那些正处于人口老龄化过程中又希望加快富强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新选择,为人类解决老龄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二、新时代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国特色道路的基本内涵

方向决定前途,道路决定命运,选择决定结果。新时代我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之所以取得历史性成就,关键是依靠在党的领导下选择了一条适应时代要求、符合发展规律、反映人民意愿的中国特色积极应对道路。

(一)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国特色道路的最大优势和根本保障是坚持党的领导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是党和国家的根本和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和幸福所在。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是一项复杂系统的工程,必须统筹动员各方力量步调一致,共同应对。事实证明,只有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才能确保正确的应对方向,才能凝聚共识,调动各方主体的积极性,攻坚克难,不断推动老龄工作取得新突破,老龄事业取得新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将老龄工作方针由过去的“党政主导、社会参与、全民关怀”调整完善为“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全民行动”。其中将“党政主导”调整为“党委领导、政府主导”,正是突出强调了要发挥党在老龄工作中的领导核心作用,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沿着正确方向前进提供了根本保障。

(二)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国特色道路是立足基本国情之路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但我国仍处于并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改变。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强调总依据,是因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当代中国的最大国情、最大实际。我们在任何情况下都要牢牢把握这个最大国情,推进任何方面的改革发展都要牢牢立足这个最大实际。”立足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就是要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和实际财政承受能力,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不超越阶段,不违背规律,不降低标准,也不吊高胃口,妥善处理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福利刚性和经济发展波动性的关系,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与改善亿万老年人福祉的双赢。立足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还要清晰认识我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优劣势,扬长避短,发挥好我国的政治优势、体制优势、文化传统优势、后发优势以及战略回旋空间大等优势,规避我国人均GDP仍不高、社会发展水平偏低、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国际产业分工仍处于中低端以及“长寿不健康”等劣势,化挑战为机遇,变压力为动力,保持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条件下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强劲活力。

(三)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国特色道路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之路

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紧紧依靠人民推动发展,不断把为民造福的事业推向前进,是党的人民立场和根本宗旨的要义,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既要把老年人看作服务的客体,也要把老年人视为积极能动的主体。一方面,只有把不断增强广大老年人的获得感、参与感、幸福感、安全感作为奋斗目标,努力在改善民生上想对策、出实招、见成效,真心为老年人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才能找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发展老龄事业的正确方向,才能找准老龄政策措施的切入点、着力点和落脚点。另一方面,只有充分尊重广大老年人平等参与社会发展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包括老年人在内的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才能让一切有利于老龄事业发展的力量源泉充分涌流,充分激发老龄社会的活力,建设不分年龄、人人共建共享共融的理想老龄社会。

(四)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国特色道路是及时综合科学应对之路

习总书记强调要“及时应对、科学应对、综合应对人口老龄化”。首先是及时应对。人口老龄化发展是长周期事件,老龄问题的形成具有渐进性、隐蔽性、模糊性和积累性,一旦爆发通常意味着已失去解决的最佳时机。这客观上要求,解决老龄问题需要一定的时间提前。“及时应对”就是要居安思危,未雨绸缪,抓住用好战略机会窗口期提前做好各项应对准备,防患于未然,化风险与无形。其次是科学应对。人类社会进入老龄社会的时间还不长,对老龄问题的认识也是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目前的认识仍若明若暗。这也导致了,迄今为止,任何一个国家都没有形成一整套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成功应对模式,都需要探索科学应对之道。“科学应对”就是要尊重老龄问题的发生发展规律,树立科学理念,加强科学研究,推进科学决策,实施科学行动,建立科学制度,提高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举措的精准性和有效性。再次是综合应对。人口老龄化导致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渗透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各领域,既影响到微观层面每个个体的成长、每个家庭的发展,也影响到中观层面企业、社区、社会组织的发展,同时又影响国家经济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政治建设和生态建设。这决定了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战略举措也应当是全方位、多层次、多领域的。“综合应对”就是要统筹多种手段综合施策,完善多种政策组合,动员多方面力量集中用力,提高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行动的全面性、系统性和协同性。

(五)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国特色道路是党领导下的政府、市场、社会三大部门共同行动之路

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长期性、艰巨性、系统性和高投入性,决定了仅仅依靠某一方努力的行动都不可能取得成功,必须在党的领导下,清晰界定政府、市场、社会组织、家庭、个人的责任边界,找准各自定位,共同行动,优势互补,方能实现成功应对。一是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切实履行政府对老龄事业的政策制定、规划引领、资金投入、服务提供、依法监管、营造环境等应尽职责,不断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老年群体的基本民生。二是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调动好、保护好各类市场主体的参与积极性,实现多元主体办产业、多种形式促发展,不断满足老年人对产品和服务的多层次、多样化需求。三是要发挥社会组织的重要补充作用,通过转移职能、购买服务、加大扶持等方式,鼓励引导各类社会组织参与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为老年人提供更多公益性产品和服务。四是要充分发挥好家庭养老的基础作用,弘扬孝亲敬老的文化传统,走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相结合的道路,鼓励和支持家庭成员履行赡养义务,更好地满足老年人的经济供养、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需求。五是要强化个人的自我保障作用,引导中青年群体积极面对、提前规划老年生活,为自己的老年期生活做好健康准备、资金准备、资产准备和能力准备;引导老年人“有为而老”,积极从事各种自益、互益、他益活动,发挥正能量,作出新贡献。唯有如此,才能形成政府、市场、社会组织、家庭、个人等多元主体责任共担、老龄化风险梯次应对、老龄事业和老龄产业协调发展的良好格局。

(六)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国特色道路是低成本、高成效应对之路

资源的稀缺性决定了应对人口老龄化各项投入的有限性,这就要求国家在应对人口老龄化的过程中,降低资源使用成本,提高资源使用效益。这对于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我国而言尤为重要。为此需要坚持成本效益的考量,精准安排各方面人力、财力和物力投入,实现应对人口老龄化的资源投入效益最大化。老龄化浪潮最大的冲击体现在失能、失智、伤残、患病老年群体的大幅增加方面。“老龄化成本”、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沉没投入”也主要体现在对这些群体的医疗、护理、照料等支出上。在此背景下,健康老龄化战略从全生命周期的角度,关注老年前期及老年期的健康,尽最大可能地避免疾病的发生,有了疾病又尽最大可能地减少失能的发生,尽最大可能地延长老年人的健康寿命,增强其生活自理能力,缩短死亡之前的失能或残障寿命,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减轻社会和经济负担。世界卫生组织将健康作为积极老龄化战略的三支柱之一,正是基于此种考虑。因此,实施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健康老龄化战略,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最基础、最核心的战略抉择之一。同时,应当认识到健康老龄化只是解决了老龄问题治理的沉没成本问题,而不能解决人力资源闲置的机会成本问题。只有在健康老龄化战略基础上的积极老龄化战略,才能实现沉没成本和机会成本的双降低,真正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激发老龄社会的发展活力,走出一条低成本、高成效的老龄问题治理之路。我国健康中国战略和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的同步推进,正是抓住了低成本、高成效应对的核心与关键。

(七)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国特色道路是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之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应对人口老龄化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坚持满足老年人需求和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相结合”。“人口老龄化问题”和“老年人问题”相生相随、相辅相成,也是“发展问题”和“民生问题”在老龄领域的具体体现。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只有解决好人口老龄化问题,实现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才能为老年人问题的解决创造良好的前提和基础,才能在“发展中不断保障和改善老年群体民生”。同时,民生影响着发展。解决好老年人问题,不断满足亿万老年人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才能孕育发展新动能,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实现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既要在统筹经济社会发展中夯实人口老龄化应对基础,又要充分考虑挖掘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机遇,通过开展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行动,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助推经济社会发展;既要解决好老年群体的民生问题,又要解决好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两个结合”,事实上指明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国道路应当遵循的最重要的两个基本原则。

(八)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国特色道路是人民幸福、民族复兴之路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开宗明义地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国道路的最终目标与党的初心和使命高度一致。以战略目标是否实现来衡量一个国家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的成败,可以将其具体划分为以下四个方面的标准:一是该国人口老龄化过程和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保持动态协调与均衡,保持经济社会发展的活力;二是该国老年人的生活质量能够得到不断改善;三是维持全体公民终身幸福的各种民生保障制度的可持续性得到加强,各个年龄群体的民生问题都得到统筹保障和改善;四是在全球人口老龄化背景下,该国的国际竞争力能够得到不断提升。这四条标准,是衡量任何一个国家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成败的普适性标准。具体到我国而言,就是要实现“四个确保”,即确保全体老年人生活得安心、静心、舒心,生活得更加健康、更具尊严、更为幸福;确保全体中青年人得到全面发展,拥有可期的幸福养老未来;确保老龄化不断加深条件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更具韧性、更富活力、更有可持续性;确保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三、新时代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国特色道路的总体布局

人口老龄化问题主要表现为人口年龄结构与经济社会结构之间的不协调、不匹配、不适应。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建设理想老龄社会,根本上还要依靠经济社会各领域的适应性调整和结构性重塑。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国特色道路的总体布局应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相呼应。具体来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着力培育老龄社会经济发展新动能

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最为根本,随着老龄化程度的不断提升,老龄问题最终会演化为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中国破解了“先老难富”的世界性难题,进入“边富边老”的新阶段,根本原因是牢牢把握了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保持经济又快又好发展,不断夯实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物质基础。

培育老龄社会经济发展新动能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应对老龄化的第一动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依靠科技进步、体制创新、人力资本提升来促进经济增长,冲抵人口老龄化对劳动生产率的负面影响。二是牢固树立全民人力资源持续积累和终身开发利用的理念,实施终身就业促进,建立终身职业培训制度,提升大龄劳动力以及低龄、健康老年人的劳动参与率,以“人才红利”对冲“人口红利”的消失。三是挖掘我国作为世界上规模最大老龄产业市场的潜力,深化供给侧结构改革,完善老年消费支持政策,培育多元市场主体,丰富产业门类,拓展产业链条,优化营商环境,提供更多适合消费升级需要的产品和服务,推动老龄产业成为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动能。四是重点面向全人口开发银行类、证券类、保险类、基金类和信托类老龄金融,确保全体公民在老年期拥有基本的社会保障的同时,还能拥有殷实的金融资产以供养老,借此建立发展所需要的长期资本池,为建设金融强国和奠定长期竞争优势创造条件。五是结合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实施,充分利用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区域差异和经济发展水平的梯次特征,引导人口跨区域合理迁移和流动,推动产业有序转移,采取相应的错位发展策略,延长各地区人口机会窗口的开启时期,最大限度地收获人口红利。六是抓住数字经济机遇,以“新基建”加快产业赋能步伐,加大5G、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以及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产业技术创新基础设施等建设,为我国互联网+养老、智慧健康养老等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更加有力的信息化技术和原创性技术创新支撑。七是坚持以人为本实施新型城镇化,推进土地城镇化和人口城镇化同步发展,老年人口城镇化与青壮年人口城镇化协调进行,防止“要土地不要人、要青壮年不要老年人”的城镇化现象,重视发掘城镇化过程中“家庭团聚式”迁移带来的需求增量,发挥好新型城镇化产生的产业要素和需求聚集效应。

(二)着力推进老龄社会包容共享普惠

社会建设的基本原则是共建共享,重要目的是让经济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老龄化条件下的社会建设要确保少儿人口、成年人口和老年人口在社会财富、权利和机会分配上的公平公正。一是构建人口均衡型社会。中国人口在21世纪的主要矛盾已经由总人口规模方面的矛盾转向人口年龄结构方面的矛盾。完善生育政策,将我国低生育水平逐步提升到世代更替水平,可以缓解老龄化程度,特别是可以避免掉入“过度老龄化陷阱”。应培育新型生育文化,发展公共托育服务,制定实施育儿假和生育津贴制度,保障育龄妇女工作和家庭之间的平衡,逐步降低生育成本,提高生育意愿,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二是改革收入分配制度。拓展居民财产性收入渠道,降低个人所得税率,促进居民收入在GDP初次分配中所占份额与经济同步增长,形成中高收入群体为主体的收入分配结构,提升个人养老收入储备。三是建设学习型社会。增强教育供给结构的弹性,适应少子老龄化导致的教育适龄人口结构变化趋势。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提高国民素质和人力资本素质,实现劳动力素质对数量的替代。将老年教育纳入终身教育体系,逐步把老年教育作为公共教育向全社会提供。四是织密筑牢社会保障网。按照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的要求,健全国家、社会、家庭、个人保障责任清晰,保险、救助、福利、慈善衔接配套,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逐步缩小待遇的群体区域差距,切实保障老年人基本生活、医疗、照护需求的满足。五是实施健康老龄化战略。从全人群、全生命过程角度,对影响个体老年期健康的主要因素进行综合系统干预,加快建立包括健康教育、预防保健、疾病诊治、康复护理、长期照护、安宁疗护在内,覆盖城乡、综合连续的老年健康服务体系。推动我国健康服务资源配置结构由当前重疾病诊疗、轻预防保健和康复护理的“纺锤型”结构转变为“重前端预防保健、重后端康复护理”的“哑铃型”结构。完善老年人体育健身设施,加强健身指导,丰富健身项目,提高老年人健身活动参与率和参与质量。发挥中医药在帮助和促进老年人健康生活方面的独特优势和作用,将中医药养生保健和治未病理念,融入老年人日常生活、起居、饮食等各个方面。六是聚焦失能失智老年人照护需求,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健全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供给体系,持续强化信用为核心、质量为保障、放权与监管并重的服务管理体系,完善以长期照护保障制度为支撑的支付体系,确保在保障人人享有基本养老服务的基础上,有效满足老年人多样化、多层次的养老服务需求。七是巩固和拓展脱贫成果。顺应脱贫战略由解决绝对贫困向解决相对贫困的转变,一方面要实现脱贫老年人口稳定脱贫不返贫,另一方面还要适当提高贫困的标准,扩大帮扶的范围,提升脱贫的质量。

(三)着力厚植老龄社会的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构建理想老龄社会的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一是要培育和践行积极老龄观。深入开展人口老龄化国情宣传教育,重点引导全社会以积极老龄观取代消极老龄观,形成全社会积极看待老龄社会、老年人和老年生活的社会共识,强化成功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的思想自觉、理论自觉和行动自觉。二是要传承和弘扬孝亲敬老文化。把孝亲敬老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推动这一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建设具有民族特色、时代特征的孝亲敬老文化,让孝亲敬老成为国家意志、公民素养和社会风尚。三是丰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增加适应老年人需要的特色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切实保障老年人的基本文化权益。组织引导老年人开展各种健康、有益、科学的文化活动,在全社会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推进老年文化产品的创作生产,打造一批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相统一,深受老年群众喜爱的优秀文化作品。四是重构长寿时代的生命价值和意义。加强生命教育,改变传统文化回避死亡、基础教育中也缺少死亡教育的局面,推动全体公民树立正确的生死观,引导生命个体不仅要长寿,还要健康长寿;不仅要健康长寿,而且要使生命更有意义、更有价值、更有尊严

(四)着力建设全龄全域全周期友好型宜居环境

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与生态环境、与人造自然之间的关系,是老龄社会永恒的主题。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建设理想老龄社会,需要树立全龄、全域、全生命周期友好的理念,打造安全、便捷、舒适、健康的宜居环境。一是推进生态文明共建共享。在全民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提升老年人的环境保护意识,引导老年人积极参与创建绿色家庭、绿色社区等行动以及环保志愿活动。二是改善乡村老年人的人居环境。简单推行生产与生活分离、人畜分离、居民上楼等措施,可能造成老年人乡土生活的断裂和社会交往的封闭。应推进符合老年人需求的乡村人居环境整治和改造,避免过度模仿城市,注重乡土味道,强化地域文化元素符号,综合提升田水路林村风貌,保护乡情美景,为老年人提供多方位的交往空间和便利的生产劳作空间。三是增加生态康养产品供给。结合各地优质的生态资源优势,发展森林康养、气候康养、海洋康养、温泉康养等资源依托型康养产业,满足老年人高品质康养休闲度假需求。四是推进无障碍建设和改造。推进无障碍改造向家庭、居住区、村镇延伸,确保老年人在家庭、小区、社区、街镇、城市等全域范围都能安全方便地居家生活,参与社区活动,交通出行,交流信息,获得公共服务。贯彻“通用型”住宅建设理念,统筹考虑各个年龄段的宜居需要,尽量避免随着居住人年龄增长而被迫进行新的改造。

(五)着力推进老龄问题治理能力现代化

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目标指向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老龄问题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体现。提升老龄问题治理能力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加强党对老龄工作的领导。各级党委、政府做到“五纳入、三同步、四个到位”,即将老龄事业发展重点任务纳入党委政府工作议事日程,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和部门规划,纳入政府民生实事,纳入财政预算,纳入党委政府工作督查考核,使老龄事业的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考核,对加强老龄工作做到认识到位、领导到位、措施到位、保障到位。二是继续深化老龄工作机构改革。强化老龄工作统筹协调机制,建立健全国家、省(自治区、直辖市)、市、县、乡镇(街道)五级相对独立的老龄工作体系,真正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T字型布局”,使其与世界第一老年人口大国的国情相适应。三是推进老龄法治建设。主动适应老年群众的新期待和老龄事业发展的新要求,加快老龄法律体系建设进程,畅通老年人参与立法的制度化渠道。着力推进依法行政,健全多部门联合执法机制,履行法定涉老职责,确保老龄法律法规的有效实施。广泛开展老龄法治宣传教育,加强针对老年人的法律服务、法律援助和司法救助。四是实施多元共治。注重发挥基层党组织、城乡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以及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等群团组织参与老龄工作的优势和作用,培育壮大以基层老年协会为主导的老年群众组织,形成全社会参与的工作格局。五是发挥老年人的主体性作用。发挥老年人的知识、经验、技能、品德优势,拓展社会参与渠道,丰富老有所为平台,促进广大老年群体在更大程度、更广范围参与经济发展和社会公益活动,更好地融入和贡献社会,提升成就感和幸福感,实现老龄社会的“共建共享共治”。

(六)着力构建人类老龄社会应对共同体

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21世纪的全球性趋势,是改变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基础性力量,也是催生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根本性力量。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将面临人口老龄化的挑战和机遇。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研究全球人口老龄化给老龄化的中国带来的国际政治、国际贸易等方面的重大战略问题,抓紧制定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国际战略,已经成为我们必须解决的重大而紧迫的国家议题。应统筹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解决自身老龄问题。一是展现负责任大国担当。主动参与全球及地区老龄问题治理和国际文书的制定,加强与联合国有关机构、国际涉老组织的合作。积极参与联合国框架下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国际行动计划实施。把携手应对人口老龄化作为国际合作和交流、建立国际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长期性重要议程,加强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区域合作,不断扩大共同应对全球老龄化挑战的中国“朋友圈”。二是要谋篇布局内外双循环。坚持“引进来”“走出去”相结合,继续放宽外资准入,吸收借鉴外资先进的养老理念、丰富的资本运作经验、成熟的运营管理模式、精细化的标准规范、高质量的服务培训,促进我国老龄产业转型升级。另外,也要着眼国际老龄产业市场蓝海,鼓励头部企业走出去,特别是发挥我国制造业大国的优势,培育老年用品制造业龙头企业,开拓国际老年用品市场。三是提供国际公共产品。拓展与世界各国在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理念、经验、项目、方案等方面的交流互鉴,在人才培训、科学研究、信息技术等领域提供更多国际公共产品,进一步提升我国在国际老龄领域的影响力。四是完善移民政策。吸引老龄事业和产业领域的高层次管理人人才、紧缺的技能人才、国际留学生、企业家和投资者等海外人才移民我国。

综上所述,新时代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国特色道路的内涵可以概括为四个坚持、六个着力、四个确保: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全民行动的老龄工作方针,坚持将积极老龄观、健康老龄化理念融入所有经济社会发展政策,坚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改善老年人民生相结合;着力培育老龄社会经济发展新动能,着力推进老龄社会包容共享普惠,着力厚植老龄社会的文化自信,着力建设全龄全域全周期友好型宜居环境,着力推进老龄问题治理能力现代化,着力构建人类老龄社会应对共同体;确保全体老年人生活得更加健康、更具尊严、更为幸福,确保全体中青年人得到全面发展,拥有可期的幸福养老未来,确保老龄化不断加深条件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更具韧性、更富活力、更有可持续性,确保实现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全人类老龄问题的解决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本文来源: 《老龄科学研究》2020年第7期 作者:李志宏

列表标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