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措并举 提升失能老人长期照护的家庭抗逆力
日期: 2019-09-24 点击次数:1106
继《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出台后,7月30日,国家卫健委、全国老龄办联合举行老年健康促进行动主题推进活动,倡导相关部门围绕健康教育、预防保健、疾病诊治、康复护理、长期照护、安宁疗护六个环节,为老年人提供全方位健康服务。
随着我国老龄人口不断增长,失能老人数量也大幅增加。根据2015年第四次全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我国有失能、半失能老人4063万,并将持续增长到2020年的4200万、2030年的6168万。如何有效解决失能老人长期照护问题,成为全社会关注焦点。
为此,湘潭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社会保障研究团队就湖南失能老人及其家庭生活境况展开了调查。调研发现,截至2017年底,湖南60岁以上老人为1245.87万,占常住人口的18.16%,高出全国0.86个百分点。其中80岁以上高龄老人为158.25万,90岁以上高龄老人为13.58万,失能和半失能老人占比达20%。整体而言,湖南人口老龄化呈现出老年人口基数大、增速快,高龄、空巢趋势明显,失能、失智比例偏高等特征,为全省养老服务与医疗护理体系带来了严峻考验。
家庭抗逆力,是指家庭在面对逆境时所拥有的激发弹性、问题解决和调动家庭内外部资源,以帮助家庭成员从压力中恢复原状的潜在能量。失能老人及其家庭照料者长期承受身体、心理、情感、经济等多方面压力,家庭抗逆力受到严重冲击。鉴于此,应多措并举,强化失能老人家庭内外部支持与干预,提升其家庭抗逆力,以助于增强家庭养老功能、减轻家庭照料负担、化解失能照料风险。
以政府为主导
强化家庭照护政策支持
一是经济支持。在继续完善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基础上,应建立失能老人家庭照护津贴制度,对失能老人家庭实行税收宽免与社会救助,以减轻其经济压力,防止其陷入贫困。
二是服务供给。应全面整合照护服务主体、内容、人才、信息、资金等社会资源,培育多元化、多层次、全方位的失能老人照护服务行动体系。
三是时间补偿。针对失能老人家庭照料者面临的家庭与工作的冲突困境,政府应引导企事业单位落实职工带薪休假照料和弹性工作制。
四是精神慰藉。可通过搭建老年人、家庭照料者与社会互动平台,为失能老人家庭照料者提供知识和技能培训,纾解其身心疲惫和精神压力。
以社区为依托
开展家庭照护帮扶活动
第一,强化社区对失能老人的摸底调查。充分了解老人失能状况、家庭照料困难,建立失能老人照护档案,为社区照护服务供给、对口帮扶援助提供基础数据。
第二,构建失能老人照护服务供给与帮扶体系。依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日间照料中心、家庭服务中心等服务场所,构建“三边”(床边、身边和周边)、“四级”(街道、社区、居委会、小区)的失能老人照护服务与帮扶体系。
第三,努力营造社会关心、关注、关爱失能老人家庭的良好氛围。组织社区医护人员、养老服务人员、低龄健康老人、在校大学生等各界爱心人士,常态化开展与失能老人家庭结对帮扶活动,为其提供生活指导、家庭保健、照料替代、健康体检、情感抚慰等志愿服务,帮助其重燃生活信心、平稳渡过难关。
以机构为补充
精准对接家庭照护需求
养老护理机构能有效满足失能老人生活照料、医疗康复和精神慰藉等服务需求,弥补家庭照料的不足,释放家庭照料压力,促使家庭重心从照料转向陪伴,从而提高老人生活品质。然而,由于养老护理机构不同程度存在服务设施不全、服务质量不高、服务价格难以承受等问题,导致部分失能老人不能或不愿入住。
为此,政府应不断强化服务设施建设,引导养老机构朝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方向发展,提升照护服务质量,降低机构入住门槛,让更多失能老人住得起、住得惯、住得安心。各类养老机构应精准有效对接失能老人及其家庭的多元服务需求,大力发展居家护理服务,为失能老人家庭提供上门护理、照护培训、喘息服务、心理疏导。
以制度为保障
兜底失能老人家庭护理
为更好发挥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以下简称“长护险”)对失能老人长期照护风险的预防和兜底保障功能,应尽快形成全国统一的制度体系,将广大失能群体纳入制度覆盖范围。
为此,应明确“长护险”筹资机制,科学设定缴费主体与缴费费率;严格规范失能等级鉴定和护理服务需求评定,根据老人失能程度与其对应的护理服务等级,统一兑现“长护险”待遇,确保制度的公平性与高效率;依托“长护险”推进医养结合深入发展,提高养老服务中的护理水平,并通过倾向家庭的资金和服务支持,提高家庭照护的能动性与主动性。
(作者分别系湘潭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