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中国人口老龄化趋势分析
日期: 2017-09-26 点击次数:1362
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趋势及成因
按照通行标准,以65岁及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来度量人口老龄化程度。图1显示,从1953年到2015年,我国老龄人口所占百分比从4.4%涨至10.5%;而且我国人口老龄化的速度越来越快:1953年到1995年,老龄人口占比年均增加0.04个百分点;1996到2005年年均增加0.14个百分点;2006年到2015年年均增加0.29个百分点。除了占比,整个人口基数也在上涨,显示我国老年人口的数量在加速增长。
2015年中国65岁及以上人口为14434万人,近十年65岁及以上人口逐年增加,人口红利逐渐消失,人口红利的消失,意味着人口老龄化的高峰即将到来和创造价值的劳动力减少,因此,养老问题的严重性和必要性浮出水面。
人口老龄化趋势:老年人口比重加速增长
1、从国际比较看,我国人口老龄化的速度较快
世界银行对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的排名显示,在全球200多个国家及经济体中,我国在1960年排在第75位左右,在2015年排到第60名。因此,我国人口老龄化的速度快于国际平均水平。另外, 65岁及以上的人口比例从5%涨到10%,当前老龄化最严重的日本用了35年,第二严重的意大利用了至少100年,而我国只用了短短30年。
如果一国65岁及以上的人口占比达到7%,该国被称为老龄化社会(Aging society);如果达到14%即是老龄社会(Aged society);该比例达到21%则称为超老龄社会(Hyper-aged society)。我国从2000年开始步入老龄化社会。如果未来老龄化的速度延续过去10年的平均速度,我国在2027年就会进入老龄社会,到2047年则将进入超老龄社会。
2、出生率和死亡率“双低”加速人口老龄化进程
我国人口快速老龄化,背后的原因是低出生率和低死亡率的结合。在一个高出生率和高死亡率的社会里,人口年龄结构呈现正金字塔形,老龄人口占比较小。在一个低出生率和低死亡率的社会里,人口年龄结构则趋向倒金字塔形,老龄人口占比较大。
图2展示了我国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趋势。直到上个世纪
70年代初,出生率在多数年份都处于比较高的水平。随后,出生率开始快速下降,上个世纪80年代后进一步下滑,到2000年之后一直处于非常低的水平。死亡率比出生率下降得早,在上个世纪70年代中后期就下降到千分之七左右。最近十年死亡率略有上升,主要原因是老年人比重越来越大,而老年人是死亡率较高的群体,因此会带动整体死亡率上升。
3、计划生育政策是人口老龄化的重要原因
出生率的下降以及低位徘徊是导致我国人口老龄化更重要的因素。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我国总和生育率的骤降使得九十年代及以后的劳动力人口锐减。图3分别是1990年与2010年的人口金字塔。实边的条块代表实际的人口金字塔,而无边的条块则显示了无计划生育政策情形下的模拟人口金字塔。实际人口金字塔呈现底部越来越窄的趋势;而模拟人口金字塔则显示,如果我国没有实施计划生育政策,即使死亡率较低,金字塔底部依然坚实,年轻人口仍比较充足。
4、除人口老龄化外,与我国人口结构相关的三大趋势
与老龄化相伴,我国人口结构还面临着三个趋势。
(1)第一个趋势是工资上涨很快
对于所有类型的企业,工资水平从1984年到2015年都呈现出快速上涨的趋势,背后的原因之一就是劳动年龄人口的相对下降。工资水平上涨引起人工成本上升,导致沿海地区的制造业逐渐向内陆省份转移、向人工成本低的柬埔寨、孟加拉国、越南等国家转移。
工资水平的时间趋势,按企业类型分类(1984年=100)
(2)第二个趋势是教育水平显著上升
从1982年到2015年,我国民众的教育程度得到了很大提升,为我国产业升级创造了有利条件。但是与此同时,劳动者在劳动力市场工作的年限缩短了。例如,以前可能18岁就进入劳动力市场,而现在大学生毕业时已经22岁,还可能再读研究生,进入劳动力市场的时间大大推迟,所以工作年限缩短。
(3)第三个趋势是人口预期寿命显著提高
国民的预期寿命从60年代的不到45岁增长到了2015年的76岁。这一方面反映了我国的发展成就。现在的老年人比以前更健康、长寿,可以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人口资源。另一方面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更大的养老负担。
二、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后果
人口老龄化会可能对社会发展造成以下不利后果:加重养老负担以及医疗负担、冲击劳动力市场和妨碍经济发展。这几方面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1、养老负担逐渐加重
图7显示,老年人口抚养比(65岁及以上人口数量占15到64周岁人口的百分比)逐年上升。1953年是7.4,即平均100个劳动力养7.4个老年人。2015年翻了一番,高至14.4。
养老在资金支出上的负担也在加重。图8是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支出占GDP的比重。从2005年开始,养老保险基金支出占GDP比重持续增加,养老支出负担不断加重。
2、人口流动加剧了省份之间、城乡之间的人口结构失衡
随着老龄化问题加剧,省份之间、城乡之间的人口结构失衡也在加重。一个地区的年龄结构受该地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及人口迁移三方面影响。在我国,计划生育政策在沿海地区和城市地区严格实施,这本该使得这些地区的老龄化进程加速。然而计划生育政策与人口迁移之间的相互作用,逆转了区域间的老龄化趋势。计划生育政策执行更为严格的地区有较低的人口出生率,因此其本地劳动力供给相对不足。在其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这些地区对外来劳动力的需求更高。这样,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差异加速了内陆和农村人口向沿海和城市的迁移。同时,迁移的人群大多以工作为目的,年龄较低,缓解了迁入地的人口老龄化。
从2000年至2010年,安徽、甘肃、贵州、四川、重庆等地的65岁及以上人口所占比重上升了2.5个百分点以上;而北京、上海、天津的比重甚至有所下降;浙江、广东的比重增长不足0.5个百分点。这说明由于我国人口内部迁移,将沿海省份的人口老龄化问题转移到了内陆省份。除了年轻人口向沿海和城市流动的压力,内陆省份和农村地区的老龄化压力还源于其他方面,比如这些地区通常欠发达,而且养老等社会保障制度相对不完善,等等。
此外,省际人口结构不平衡会导致养老基金的收支失衡,部分人口净流出的省份出现了养老基金当期结余亏空。如黑龙江的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基金2010年结余24亿,而2014年结余负106亿,亏空越来越严重。
3、老龄化加重了政府和家庭在健康医疗上的负担
随着老年人口比重的增大,家庭、政府为老年人在医疗健康方面支付的费用越来越高。老年人有很多常见的健康问题,比如日常的行为障碍,身体部分或全部失能,以及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还有如阿兹海默症等老年病,这些健康问题的治疗以及管理需要花费较高的成本和精力。
4、老龄化会对劳动力市场造成冲击
老龄化问题加重,导致现有劳动力面临更繁重的养老负担。他们不仅需要赡养自家老人,同时还需要缴纳社会保险,参与供养当期的其他老年人。一方面,劳动者缴纳更多养老保险,自己用于消费等改善生活质量的支出就减少了;另一方面,劳动者花在照顾老年人身上的时间增多,可以自由支配的闲暇时间会变少,进而可能影响劳动者的生活质量和劳动生产率。此外,劳动力比重降低,或导致我国劳动力相对短缺,人工成本上升。
5、老龄化还会妨碍经济发展
首先,如果产业结构跟不上劳动力年龄结构的变化,就可能造成资源错配,进而影响经济效率和产业发展。其次,现有的养老保险体制是统筹账户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统筹账户由企业缴费,养老负担加重会削弱企业生产积极性。再次,从事生产的劳动者减少,而需要政府支持的老年人增加,因此政府的财政赤字可能会越来越高,诱发债务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