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10月老人消费维权数据显示 老年人被骗四大重灾区
日期: 2017-03-22 点击次数:1046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
把保健品当药吃,一些老年人因购买保健品几近花掉毕生积蓄、投资书画字画遇到骗局……各种保健胶囊、口服液打着包治百病、免费旅游的幌子,书画字画也打着名人、回购的旗号,让许多老年人开启了买买买的模式。
2016年5月,致诚公益团队接受北京市民政局、北京市老龄办的委托,开展老年维权服务项目。十个月已接待60岁以上老年人咨询2477件,接受老年人法律援助申请106件,其中已经进入司法程序的案件88件。其中,老年人在消费时权益受到侵犯的案件占10%以上。
老人消费中发现问题后如何运用法律武器进行维权?致诚公益团队相关数据折射出老人消费受骗的四大重灾区。
案例一
免费讲座钓鱼 “教授”坐诊忽悠
年过七旬的李阿姨夫妇,都有很严重的心脑血管疾病,长期靠药物维持,也尝试了很多民间的土方偏方,但病情始终没有好转。
一天,小区楼道中收到了一份“全动力胶囊”宣传单让两位老人十分欣喜。宣传单介绍“全动力胶囊”是由知名厂家生产的,对治疗老年人心脑血管疾病有特殊的治疗功效。
李阿姨尝试着与该公司取得了联系。电话中的销售人员告诉李阿姨,免费赠送在某酒店举行的健康知识讲座门票,讲座的专家是某医院的外科主任王教授,讲座的内容为“全动力胶囊”对心脑血管疾病的控制与治疗,在讲座结束后还可以为参加会议的老年人提供免费健康体检和咨询。
“听完了之后感觉有点儿受益匪浅似的,很有兴趣。”讲座后,王教授又为她进行了免费的健康检查,但检查结果让李阿姨大惊失色。“他说我的身体情况不乐观,如果不及时服用‘全动力胶囊’,很有可能像有的名人一样,突发脑血管疾病死亡。”心里开始打颤的李阿姨当场购买了价值一万元的“全动力胶囊”保健品。
销售人员在送货时,没有提供正规的发票,只提供了一张收据,“要求销售人员提供发票,销售人员答复两天后把发票邮寄过来。”两个星期后,李阿姨也没有收到发票,于是打电话和销售人员联系,电话却变成了空号,“我怀疑上当受骗了,买的保健品也不敢再吃了。”
李阿姨想起了讲座里的教授,与他取得了联系。王教授称可以帮助协调退货,此后便一直推托,最后不再接听李阿姨的电话。
长期从事老年人维权的律师表示,许多免费的座谈都请来名头很大的主任、教授,其实,许多人都是假的职务或假的身份。“基本都是与这家公司有关的人员,以此增加老年人对产品的信任。”
公司否认生产 “教授”退还货款
致诚公益团队律师张志友在接到李阿姨的求助后,首先要确认李阿姨所购买的“全动力胶囊”是否为虚假的保健品。
“正规的保健品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官方网站都能查询。”通过食药监局等部门的查询中,张志友发现,输入“全动力胶囊”的批准文号,查询结果却显示出名称为“某动维胶囊”,生产厂家为“某某药业有限公司”。“全动力胶囊”在外标签上所标注生产厂家、批准文号、保健功能、成分及含量、产品规格等事项与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备案注册的“某动维胶囊”除名称不一致外,其他均相同。
“药厂是在利用已取得生产资质保健品的批准文号套用在了未取得批准文号的保健品上,并违规向消费者出售。”为了查证此事,张志友与这家药业公司所在地的省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取得联系,要求其查处厂家违规生产保健品的行为。“答复是,这家公司所生产的‘某牌动维胶囊’是取得批准文号的正规的保健品,从未生产过名称为‘全动力胶囊’的保健品。”
“但是在收据上,盖有该公司的公章。”张志友认为,作为生产者和销售者应当承担退货和赔偿责任。
庭审中,医药公司辩称从未在北京地区销售过该保健品,也从未生产和销售过王教授所推荐的“全动力胶囊”保健品,并且该药厂已经向公安机关举报他人冒用其公司“某动维胶囊”保健品批准文号的行为。
最终经过法院调解,由王教授退还李阿姨货款一万元,并额外支付李阿姨一万二千元的赔偿金。
案例二
收藏投几十万 等来了连环套
65岁的陈女士在偶然中认识了一名收藏品公司的工作人员,并向其推荐名人字画等收藏品。并无收藏经验的陈女士先后花了几十万从一家公司买了一些所谓的名人字画等收藏品。“没有发票,都是自己开的收据。”
销售人员告诉陈女士字画能够升值,该公司还能够回购。致诚公益团队律师王芳调查后发现,陈女士没有签订买卖合同,只有盖了财务章的收据。实际上字画作者都是并不知名的画家,是不是真迹也不清楚。
在买了这些所谓的收藏品之后,有一家自称是拍卖公司的人给陈女士打来电话,声称可以帮她找到一个香港的客户,将收藏品卖出去,但是需要再交一笔过海关的费用以及鉴定和拍卖费用。
陈女士糊里糊涂地又交了20多万元,并与这家公司签订了一个入会协议。陈女士发觉有些不对,“我要求公司按照承诺回购,但是这家公司否认曾经有过此承诺。”
“接到老人们的求助后,我们建议老人先去报案取得更多证据。”王芳表示,因为涉及金额巨大,涉嫌诈骗,如果刑事上最终无法立案,也要尽快民事起诉。
北京大成律师事务所律师卢明生认为,老年人在投资理财过程中容易遭遇欺骗,从而带来经济损失。主要原因在于老年人对收藏品的鉴别能力不高,对公司经营认知的缺失,而同时又缺乏专门的投资理财指导服务。“这些收藏品都是以某公司的名义发售,老人对公司性质、发售产品并不了解,很多公司正是利用了老年人这一特点招摇撞骗。”
律师建议
勿信个人说辞
保存购买凭证
在北京律维银龄研究与服务中心对10000名老年人发起的养老服务需求问卷调查中显示,使用过或正在使用保健品的有6801人,占样本总量的68.01%。在使用保健品的老年人中,保健品由子女购买的有2531人,保健品由自己购买的有2711人,保健品由亲友赠送的有1762人。
从保健品的购买渠道看,通过商场购买的有2304人,通过媒体广告购买的有1751人,通过公司推销购买的有1733人,通过网上购买的有726人。
在样本数据调查统计,在购买过投资收藏品的694人中有178人受过骗,比例为25.65%。保健品消费、收藏品投资、高额借款、高息理财则成为老年人被骗的重灾区。
致诚公益老年维权服务项目负责人刘晓颖律师建议,老年人应增强安全意识,防止泄露个人信息,同时不轻信个人推销,要看公司地址、营业执照等信息,以免维权无门。网购、邮购不可取,可通过商场、正规店面购买,警惕网购邮购陷阱,防止后续服务难保证的情况。
所谓的“政府补贴”,从而商品实行优惠措施,因此获得了许多老年人的信任。在刘晓颖看来,“政府补贴”务必要核实,核实途径可以通过查询114或者政府官网,找到正确的电话核实,而不是根据卖方提供的电话核实。
与李阿姨一样,许多老年人因免费体检等活动,一步步走进了骗局。“老人有病要就医,要到正规医院体检,不要相信所谓的‘免费体检’,不要相信神丹妙药。”刘晓颖说,购买物品要留存发票,保留维权证据。尤其是大额消费必须留存正规发票,甚至签订合同,确保维权顺畅。尽量不要为了所谓的优惠预先付款。“看保健品、药品是否有批号,有哪些功效,必要时向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等部门核实。高收益必然伴随高风险,不建议老年人涉足自己不了解的如收藏等领域,以免上当受骗。对于大额的消费,要多与家人商量。”
来源:北京晚报 记者 赵喜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