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0日,上海陆家嘴长者综合照护家园,老人们一起玩“抽积木”游戏。澎湃新闻记者 周航 图
上海,这座深度老龄化城市,正在推进一种多功能的新式社区托养机构。
浦东新区乳山路130弄21号,原来是街道社区事务受理服务分中心,现在被改造成陆家嘴长者综合照护家园,就是这种新型社区机构的代表之一。
1月10日,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在上海市政府组织的集体现场采访时看到,这栋两层楼建筑内部窗明几净,以木制家装为主,就像是普通人家。一二楼各区域合计,有供中短期入住的床位32张,日间托养席位30个。
和传统养老院相比,这里最大的不同在于,提供的服务更为综合性。除了传统的住养、托养服务,家园还向有需求的家庭提供辅助用具租赁及指导、护老培训等服务,将设施内的专业服务延伸至家庭。
在一楼,中央区域是社区康复站,右侧是特别托养单元,主要为中、重度失能老人提供24小时的中短期托养服务,记者看到,几位老人坐在公共区域的长桌旁,在护工指导下,举着毛巾进行练习。
另一头是日间照护中心,七八个在此托养的老人,在护理人员玩着“抽积木”游戏。丰富多彩的游戏和设施让这里成为老年人的喜爱之地。“有一位老人体验了3天之后,就不想走了。”家园负责人说。
“我们提出了一个叫嵌入式、小规模、多功能、专业化的社区养老服务设施。日间照料也可以,晚上也可以,回到家上门照料也可以。”上海市民政局工作处处长陈跃斌说。
陈跃斌介绍,这家养老机构另一个具有代表意义的创新是引入了社会机构运作,“这服务设施我们都是政府主导提供资源,交给社会性机构进行运作。”
一些小细节可以看出设计者的用心。桌上摆放着搪瓷杯,助浴间的扶手套是皮质外壳,长廊挂着老人的相片,住养区的门上有花的图案——运营主体“福苑养老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介绍,这有助于老人的记忆力。
“社会组织专业性强,很多时候比公办养老机构更有活力。”陈跃斌感慨,“要满足多层次、全方位的养老需求,就需激发社会活力,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
2016年4月,上海市出台了《关于本市养老服务业企业登记管理的实施意见》,确定了放开市场、规范管理、简化操作的基本原则。文件自2016年5月1日起正式实施,半年多来,上海市共新设立涉老企业160户。
据家园负责人介绍,作为公办性质的社区托养机构,这里坚持“保基本、兜底线”的原则,主要为周边10-15分钟半径内,60周岁以上失能或失智的陆家嘴街道户籍老人提供综合照护服务。
判断老人是否符合条件的依据,来自上海市老年照护统一需求评估。这一制度也被视作正在上海试点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守门人”——老年人能享受什么样的养老服务,由评估结果决定。
据上述家园负责人介绍,项目去年11月落地后,一个月以来已累计接受咨询100余人次,申请入住家园,且参加统一需求照护评估的长者共25人。其中,评估等级为4级的已成功入住长者7人,评估等级为2到3级的已成功入托长者5人。
收费方面,主要有管理费和护理费组成。根据不同老人情况,日托日均35-49元,长者照护之家日均160元至200元之间。这其中,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能帮助老人省下不少费用,而对于部分低收入人群,街道还会予以一定补贴。
据上海市民政局介绍,目前,上海全市已经建成73家类似陆家嘴长者综合照护家园的“长者照护之家”,预计到2017年底,实现中心城区和郊区城市化地区的街镇全覆盖。
来源:澎湃新闻